一、胆漏
(一)定义
是指胆汁或含有胆汁的液体持续通过异常通道向异常出口排出的状况。
(二)症状
术后患者出现腹胀、腹痛,伴有黄疸、发热。并发腹腔感染者出现高热、畏寒、腹部有压痛、反跳痛等急性腹膜炎体征,移动性浊音(+),腹部B超检查提示有腹腔内积液,诊断性腹腔穿刺可抽出淡绿色胆汁样液体。
(三)诊断
患者术后出现胆漏的相关症状,行腹部B超检查提示有腹腔内积液,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淡绿色液体。
(四)原因
1. 胆囊底缝合不严密 编者采用的缝合方法是双层连续交锁缝合,用3-0可吸收缝线先从胆囊底部切口一端开始连续交锁缝合至切口另一端,针距约2mm,再用同一条缝线向相反方向同样连续交锁缝合,两次缝合不在同一平面上,可有效预防胆漏的发生。作者医院2006年9月至今,共实施胆囊镜手术1372例,无一例胆漏发生。
2. 术中损伤胆囊壁 操作时胆囊镜镜头前端套上专用的胆囊黏膜保护箱,循腔而进,动作应轻柔、谨慎,防损伤胆囊黏膜,手术结束前反复认真检查胆囊黏膜,确保无胆囊壁损伤穿孔发生。
(五)处理
漏量少者可保守治疗,逐渐吸收,量多患者须行手术引流。常用EST治疗。
二、术后黄疸
术后黄疸的原因:手术中胆囊结石自胆囊管排至胆总管引起继发性胆总管结石、胆道梗阻所致,按胆总管结石处理。
三、切口感染
预防方法:
1. 手术中应合理使用电刀,避免肥胖患者脂肪液化。
2. 手术中冲洗时压力不宜过大,注意冲、吸的有机配合,以免含有胆汁的冲洗液溢出。
3. 助手应全神贯注地放置吸引器头在胆囊底部切口附近,及时将切口溢出的胆汁清除干净。
4. 手术结束缝合腹壁切口时,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将伤口处蘸有的胆汁样液体冲洗干净。
四、结石复发
结石复发是指确定取石保胆手术取净胆囊腔内结石、壁间结石、胆囊颈管结石及黏附在胆囊黏膜表面的微小结石后,胆囊再发结石。目前无确切的方法完全避免胆囊结石的复发,手术前应向患者交待清楚取石保胆手术后有一定的结石(息肉)复发率,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手术中应反复、详细检查胆囊,配合超声胆囊镜、染色胆囊镜,确保取净结石及息肉,手术后根据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手术中观察的胆囊壁炎症情况、术后胆囊结石、胆汁化验的结果为每一位取石保胆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出院后健康指引,定期随访。结石复发后可以再次选择胆囊镜取石(息肉)保胆手术进行治疗。
五、胆 泥
胆泥的彩超影像特征:胆囊腔内的稍高密度回声,改变体位可变换形状、缓慢移动,无明显声影。治疗方法:利胆排胆泥,33%硫酸镁溶液口服。
六、继发胆总管结石
手术前明确胆总管无结石,在行胆囊镜取石保胆手术后胆囊腔内结石通过胆囊管排出至胆总管,而引起的胆总管结石。
预防方法:
1.冲洗压力不宜过大、边冲边吸,避免将胆囊腔内结石冲入胆囊管。
2.对有胆囊颈管嵌顿结石患者,应先取净胆囊腔内结石后,再取胆囊颈管嵌顿结石。
3.对于胆囊泥沙样结石,应想到继发胆总管结石的可能性,手术结束前确保观察到胆囊管口有胆汁涌入,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发热、畏寒、黄疸等胆总管结石症状,必要时予腹部CT。
4.明确术后继发胆总管结石诊断的,可以行ERCP术治疗。
七、胆囊管残留结石
是指手术后未能发现或发现后不能取出的胆囊管残留结石。
预防方法:
1.仔细检查,确保胆囊管口有胆汁涌入,明确胆囊管的通畅性。
2.掌握好胆囊镜进入胆囊管技术,必要时可进入胆囊管检查并操作取出胆囊管结石。
3.对于胆囊管细小,胆囊管镜不能进入的,可以采用胆囊管造影技术,了解胆囊管是否通畅。